网站首页 > 产业研究 >
瞻博网络人工智能调研:未来已来,企业该如何正确拥抱AI?
发布时间:2024-02-27 17:55:31 · 赵法彬

作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AI)正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新一代AI技术的崛起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企业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AI时代,让技术“为我所用”。


当下,人们普遍关注的是,AI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企业更高效地运营并提高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还没有将AI纳入整体业务规划中,那可能会错失良机。尽管如此,对很多企业来说,采用AI技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偏见、治理和安全性等问题。这也使得IT领导者们面对AI热潮时,在“错失恐惧症”和“搞砸恐惧症”之间苦苦挣扎。 


近日,提供人工智能驱动的安全网络的领导厂商瞻博网络(NYSE:JNPR)携手Wakefield Research,对全球参与了企业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的1000位高管(包括35位中国高管)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他们对于人工智能的部署、价值及现有挑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 


o 8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可能无法知道其公司的AI输出是否准确。

o 77%的中国受访者说员工对AI的信任超过了应有的程度。 

o 7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实施AI技术时有些仓促。 

o 60%的中国受访者预计AI的实施将使员工承担更多责任。


事实上,AI与云计算、物联网(IoT)和移动通信等近几十年来的其他突破性技术有很大不同。 AI不单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采用的一种新工具或应用程序,企业还需要评估和分析它可能会对整个组织所产生的影响。由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AI技术可能会产生的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忧,促使企业的首席信息官们在采用AI技术时面临了比以往都更为复杂、更发人深省的挑战。


有鉴于世界各地的IT领导者目前所担忧的AI部署风险因素和企业面临的多重挑战,基于最新的瞻博网络AI调研成果,我们总结了中国企业在AI部署方面的现状与趋势展望,旨在旨帮助IT领导者们以最佳方式应对与采用AI相关的不确定性。


AI普及率有待提升,多数企业对AI持谨慎态度 


调研数据表明,仅有23%的中国受访者面临着快速实施AI并跟上竞争趋势的巨大压力,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有63%的中国公司已基本或完全实施了AI,暂时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70%),表明中国企业的AI使用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这并不令人意外。尽管2023年生成式AI技术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生成式AI解决方案的涌现让AI的潜能变得更加明晰,而大语言模型(LLM)则让AI变得更加容易使用。但仍有不少企业持谨慎态度。


不过,随着世界迈向AI主导的时代,充分释放生成式AI的潜力将成为各大组织取得商业成功的重中之重。首席信息官和企业领导者们都绷紧了神经,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他们不迅速采取行动,就有可能在企业的运营支出、生产力和速度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


虽然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重要的是要找到谨慎前进的方法。在采用AI时注意安全起步,保持规模可控,因为需要调整准确性并快速迭代。甚至可以尝试再往前迈一步,尝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 结果并不会比以前更糟,但至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学习和成长。


高质量数据:企业使用生成式AI的关键


80%的中国受访者质疑是否有可能知道AI的输出结果是否准确,几乎所有的中国受访者(97%)都认为他们的AI输出结果“部分、大部分或全部”受到偏见的影响。 


这种担心和怀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用作AI源材料的基础数据普遍感到担忧。自从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整个行业都在奋起直追,生成式AI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AI的总体看法。这主要是由于媒体对于“AI幻觉”现象,以及用于训练 LLM 的内容中存在偏见等问题的关注。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当您在考虑一种依赖于抓取数据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时,有必要将不同类别的问题区分开来,以便考虑潜在的偏差。训练这些大语言模型时,人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将数据导入模型、如何测试AI以及模型完成后该由谁使用等问题。有一些技术,比如检索增强生成(RAG)使用企业的数据作为事实来源,可以让模型生成更准确和更符合上下文的答案,还有人机交互解决方案来更好地确保准确性。


而依赖更可靠数据的专业AI与机器学习解决方案则是另一回事。例如,瞻博网络的AI原生网络平台,是基于长期的洞察和数据科学发展训练而成,因此我们知道我们所依赖的这些数据是准确的,而且可以说是有“有益偏见”的。  


乘AI时代之势,让AI掌握在您的员工手中


69%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员工信任AI但不了解其工作原理。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员工过于信任AI,甚至超过了应有的程度。 


有趣的是,在当下这个新兴的AI世界中,很多IT领导者看到的挑战是:他们的员工似乎对AI技术盲目信任。 幸运的是,消除与信任相关的担忧相对简单。领导层需要优先考虑安排培训和教育活动,让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提升对AI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在高风险或低风险情况下,能够安全使用AI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比起担心员工会在不了解AI如何工作的情况下使用AI(30%),近七成(69%)的中国IT领导者更担心公司对AI的使用落后于竞争对手。而有八成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他们的组织应增加AI相关培训。


AI时代,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快速拉开。每一个企业都想要拥抱它,而未来能不能用好AI,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不知不觉中依赖嵌入AI功能的试用软件或其他易于购买的工具让人担忧。其实,加强对AI的培训是企业转型成功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针对AI采用时在不同层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向员工开展AI技能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的掌握与AI一起工作的基本方法,让AI赋能企业经营,以创造新的增长机遇。


把握AI发展机遇,企业如何探寻“领先之道”?


71%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感到在实施AI技术时有些仓促。将近8成的中国受访者(77%)表示,其公司政策落后于人工智能创新的步伐。


在AI时代,有效的沟通对于确保企业转型成功至关重要。无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员工,都需要清晰地理解AI如何影响企业的运营和未来方向。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变革成为企业适应新时代的关键。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进行一系列组织层面的调整,以充分利用AI的潜力并保持竞争力。


如果考虑到一个解决方案的发展速度及其所能实现的功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推动AI的快速部署会在许多企业中造成紧张气氛。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针对如此强大的技术所制定的政策往往会成为一个症结所在。 


但请记住,在AI和公司政策方面,不必从零开始。相反,对现有政策需因时而变,持续优化完善。例如,大多数公司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员工可以或不可以与第三方共享哪些数据。在许多情况下,公司都可以采用原来的政策,只是明确指出这些政策也适用于生成式AI工具。切记还要考虑软件购买政策,增加附加条款,规定额外审核嵌入AI的任何解决方案。 


生成式AI变成影子IT?


所有IT领导者都预计IT以外的部门将使用AI,首先是客户服务(46%)和管理部门(37%)。与此同时,中国受访者们一致认为,IT以外的部门可以从更好地了解使用AI相关的安全风险中受益。


这些调研结果也反映了新的“影子IT”挑战。和任何与影子IT相关的担忧一样,治理是关键。跨职能部门的领导者并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参与到每个采购和部署决策中。当然,这也不意味着一味地拒绝,而是要确保提出正确的问题,针对具体的应用去依靠正确的人处理。尤其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事情来说。 


例如,对于AI主导的人力资源应用程序,您需要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偏见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聘请法务和人力资源专家来确保解决方案符合要求非常重要。在涉及敏感领域时,考虑供应商的成熟度尤为重要,包括他们使用AI的方法,以及他们使用其它解决方案的表现。 


职场人如何在AI时代站稳脚跟?


60%的中国受访者预计AI的实施将使员工承担更多责任。71%的受访者认为AI的使用程度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发展进程。


不可否认的是,与任何新的颠覆性技术一样,AI终将取代人类从事多种工作。但同样不可避免的是,AI会带来新的技能要求和工作岗位。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重要的是要提升相关技能,承担起无法被统计学取代的职能 — 虽然生成式AI表现为自然语言,但它大体上还是统计学。 


有人说:未来人类不会被AI打败,却能被掌握AI工具的人打败。去发展AI的专用工具,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工作。不要忘记,利用AI工具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变得更高效的能力已迅速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技能。保持专注并不断提升技能的人将拥有最多的机会。 


2024年AI浪潮:机遇、挑战与我们的未来


虽然AI的概念已有7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为大众所熟知。2023年是AI从科幻领域跃升至基本业务需求的重要分水岭。而随着OpenAI在近期公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后, 2024年我们将会更多地了解到AI将如何重塑世界。 


与此同时,我们绝对需要思考AI可以合理地应用于哪些领域,并优先考虑网络等高影响、低风险的解决方案,为AI的持续成功奠定基础。对于IT领导者来说,我们不仅要问自己如何利用AI技术实现业务的增长和创新,更需思考如何在这场技术革命中重新定义我们的角色和价值。企业的未来将不再是单纯追求效率和成本的优化,而是如何在AI的辅助下,创造更具影响力和持久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未来已来,是时候拥抱变革,探索未知,勇敢地迈向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世界了。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1633373438